教育是一个宏大和长远的话题,注定深系千家万户,关乎很多人的命运。然而由于各种因素,当前教育出现了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现象,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,需要予以解决。
一:只有畜牧局没有给老师布置任务
去年5月火出圈的《只有畜牧局没给老师布置任务》的网文中,作者粗略统计了当下教师干的各类杂事:扶贫、反诈、禁毒、消防、卫生、防溺水、防诈骗、防欺凌、防触电、防火灾、防盗窃、防地震、扫黄打非、综治民调、交通安全宣传、文明城市创建、社区卫生检查、社区各种表演、社区慰问老人、家访催缴学生医保,等等。如此看来,只有畜牧局比较友好,暂时未给老师布置任务。但随着劳动课的开展,保不齐畜牧局也来指导工作,比如让老师带领学生养鸡养鸭,然后拍照留痕,收集学生养鸡养鸭心得,编写养鸡养鸭指南,那场景简直不忍直视。课,可以不上,但会不可以不开,表不可以不填,学生医保不能不催缴,上级部门的任务不能不完成。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,原因很简单。
一是,学校势弱,各级行政部门都把学校变成了自己整资料、造业绩的基地,老师也成为各级行政部门的“跑腿人”和“工具人”;
二是,老师听话,不善拒绝也不会拒绝,并且可以依托学生和家长迅速完成工作,效率极高,俨然是一个很好的劳力资源;
三是,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。
不得不说,学校“多管闲事”,老师“不务正业”,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下学校教育的无奈与尴尬,事事都要进校园,事事要让老师完成,是对教育的不尊重,也是当下家校矛盾产生的根源所在。
二:不能给学生排名,却在给老师排名
为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,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,减弱教育内卷,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,国家就专门出台意见明确指出: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。国家规定在前,很多学校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,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,然而在暗地里却按照教学成绩给老师们排名,跟各种评优评奖相挂钩。以至于每次考试后,一些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会花大力气来分析成绩,计算出每个老师授课班级的平均分、及格率、优秀率和对班级成绩的贡献率,然后打印出来,分发给每个老师,在各种大会小会进行分析研判。奖励成绩突出老师的同时,也会对成绩不理想老师进行不点名批评,更有甚者在大会上点名公然指责,并要求这些老师在大会上做自我检讨,真是斯文扫地。为了保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,不公布成绩和排名的同时,却以教学成绩来给老师排名,固然可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,却忽略了老师个人尊严。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,老师不得不将成绩放在首要位置,将压力传导在学生身上,为了提升学生成绩会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,学生负担必然会加重,更会加剧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,影响同事间的关系。
三:课题“满天飞”,少有落实者
课题研究,是一所学校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经,也是教师职称评审时的硬性要求,因此几乎每个当老师的,都会接触到课题研究,都会进行课题研究。为了职称评审,不少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,研究内容可大可小,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,为学校领导喜闻乐见。要知道,从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、课题论证、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,到最终的课题验收,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,也就意味着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。然而一线教师每天忙于教育教学,少有精力来研究课题,只能疲于应对。以至于不少课题资料很完整,却没有真正研究的东西,空空如也,经常出现“穿新鞋走老路”或者“穿别人的鞋,走别人的路”的现象,只为了职称而申报,为了结题而结题。一旦拿到结题证书,课题组就会解散,很难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,失却了课题研究最初的意义。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